11月29日下午,新华日报社总编辑、江苏省记协常务副主席刘守华总编应邀做客南师新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列讲座,为在座师生分享了第27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的心得体会,骆正林老师主持本次讲座。
刘守华总编认为,中国新闻奖这几年越来越受到各地、各新闻单位的重视,其获奖数量和获奖等级被认为是评价一个地区、一个媒体新闻产品的质量的标杆。尽管也有许多业内人士认为这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地区、一个媒体新闻内容质量的整体水平,但它毕竟是目前一个刚性的可以比较的参照物,上上下下都十分关注,我们就应该重视,而重视中国新闻奖确实能带动一个地区、一个媒体整体新闻质量的提高。
刘总编引用易经中的名句“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以此说明将获得中国新闻奖作为最高目标,是新闻领域从业者需有的态度。
之后,刘总编主要以本届中国新闻奖高等级获奖作品为例,结合江苏参评作品和报送作品情况,就“怎样才能摘得中国新闻奖”的主题,包括什么样的作品才能评上中国新闻奖,怎样组织和报送作品才能获得中国新闻奖,谈了以下五点看法:
一、厚重独特:独一无二的获奖基因
首先,要强调“厚重”。重大题材,厚重内涵,一般都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最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上。如此次获得特别奖的4件作品,都是题材重大、内涵厚重的大手笔大制作。
其次,要强调"独特"。正面出击,能够体现厚重感的作品来源中,中央媒体居多,而省一级,市一级的媒体,如果直面大题材,质量或无法与央媒比肩;有的直接反应省内大题材的内容,放在全国范围内参评,也不一定有竞争力。因此,刘总编认为,省市级媒体的作品要有题材重大、内含厚重的意识,更应该善于迂回出击,以独特的视角、事件切入,使得常规题材出新。若有获奖意识,就要有意识捕捉事件,选好切口,以精妙的角度打破千篇一律,从而脱颖而出。
厚重和独特,是中国新闻奖的底色和基因,是省和市一级媒体追求中国新闻奖的抓手和努力方向。反观江苏大部分参评作品,要么厚重但不独特,缺少独特的故事内核和切入口;要么独特但不厚重,所报道的事情偏小、内涵偏弱,不足以摘取中国新闻奖。因此在这个层面,江苏媒体还需做进一步思考和完善。
二、矩阵传播:直抵受众心灵的获奖手段
刘总编提到,厚重、独特的新闻作品,要尽可能争取在受众中划出最大的传播半径,以影响更多的人。若有冲击奖项的想法和意识,就要对作品所需满足的硬性要求仔细斟酌。这几年,提升传播力的最主要手段是融媒体技术的植入,厚重独特的新闻内容,加上一流的网络技术,可以产生更大的传播能量,这也已经成为许多优秀新闻作品传播手段的标配。
三、价值变现:必须呈现于世的获奖筹码
价值和效果,是受众接受新闻作品后的反应。厚重独特,能实现最大传播半径,但是如果不能体现出实在的价值和效果,还不能算是优秀的新闻作品,也拿不到中国新闻奖。如本届新闻奖未获奖作品,来自中国教育电视台电视专题的《我们也有大学梦——16名孩子的高考求学路》,反映了红丝带学校的学生渴望上大学的心声和企盼,但因其所提出的问题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法解决,其价值难以变现,就被挡在奖项门外。
刘总编阐述到,价值变现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其一体现在情感的震撼和对新闻人物、时间的感悟和认知上。例如澎湃新闻网的《无罪之后》记录了最高法宣判聂树斌案无罪之后,聂父与聂姐放生大哭那最关键的一帧,展现了情绪最巅峰的状态,让迟到的正义和这个瞬间一起传达给世人,这就是这幅作品最直接而深刻的意义。这也使得此作品获得新闻摄影类二等奖。其二体现在对事物发展进程的影响或是颠覆了事物发展的结果上。本届新闻奖获奖的一些调查性报道作品,均通过报道促使解决方案的产生,在现实社会获得了实在的效果,实现了价值变现。
以上三大点环环相扣,唇齿相依,都是有意向冲刺奖项的新闻作品的必备要素。
四、精准表达:最为基础性的获奖要求
满足以上三点的优秀新闻作品就一定有希望拿到中国新闻奖吗?刘总编认为事实并不完全是这样,有时候这样的作品就是和中国新闻奖无缘,甚至连参评资格都没有。问题在于我们有时对这样一些具备中国新闻奖特质的作品做的不精致、不准确。做的不精致,入围后会直接影响获奖等级,而做的不准确,则会被直接剥夺参评资格,或者参评后难以入围,可谓“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例如使用有歧义的词句,错误使用标点符号,用词真实性无从考究,脚本与作品有误差,甚至排版错误等,都会使作品与奖项失之交臂。江苏省在本次报送的作品中,因为差错被撤销退回的有9件,令人扼腕。
在本届中国新闻奖评前审核委员会会议上,张研农主席发表了《新闻奖评奖审核工作不仅要坚持,而且要做的更好》的讲话,可见审核之严格细致,这也是对新闻作品出产者丝毫不能马虎的要求。
五、品种齐全:不容忽视漠视的获奖概率
刘守华总编讲解到,中国新闻奖在2010年之前设有文字类、广播类、电视类、新闻专栏类、综合类共五大类25个奖项,2010年后增设网络新闻类,后在综合类里增加了国际传播,现共有6大类31个奖项。参评的奖项品种越多,就越能拓展冲奖范围,提高冲奖概率。
临近讲座尾声,骆正林老师就本次讲座谈了自己的感受。骆老师讲到,新闻工作者要将新闻视为生命的一部分,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并且他希望江苏的媒体能够在全国拿到更多的奖项。此外,骆老师认为,中国新闻奖有中国特色,有舆论引导作用,同时还是新闻界的标杆和规范,并不能单纯的等同于美国“普利策奖”。有一定的获奖经历对将来从业者的职称评定、成为新闻界主流记者或中上阶层都能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江苏省媒体一定要努力走在第一方阵,要与江苏省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相称。本期讲座刘总编提到的五点看法值得我们慢慢琢磨,同时这也是在座学生将来从业的重要准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