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5日上午,中国传媒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责任博导组成员,《现代传播》责任编辑刘俊老师受邀担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随园的“声光色影”系列云讲座的主讲嘉宾,带来题为“融媒时代传媒艺术创作、传播与接受的三个新现象”的线上学术讲座,我院广电系邹举副教授、张欣副教授及两百余名研究生同学在线聆听,讲座由邹举副教授主持。
首先,刘俊老师向大家讲解了“什么是数字时代和传媒艺术”。自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大面积介入到民众的生活当中,我们每个人都被浸润到“两种世界,两种生命,两种生存和两种身体当中”。刘俊老师指出,这次疫情为我们考察数字世界生存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因为防疫需要,实体生存空间被大面积关闭了。数字空间在满足人们信息获取的自足以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精神、发展、社交和发声等方面的诉求。通过这种极致化的状态,可以发现数字时代融媒产品不仅满足了我们的需求,甚至成为我们生存的需要。刘俊老师将过去讨论数字化生存的研究比作是问卷,并指出这次疫情让我们知道了很多题目的参考答案,同时也为未来的虚拟生存提供了很多预设。传媒艺术经过了机械复制、电子复制和数字复制三个阶段,现已成为人们对世界审美认知的重要来源。传媒艺术是不同于传统艺术的另一个艺术族群。对于传媒艺术的概念,刘俊老师给出了这样一个等式:传媒艺术等于摄影、电影、广播电视、数字新媒体艺术等形式,并指出对于传媒艺术也应该像传统艺术那样打包起来,用一个族群的视角去看,该族群内部具有共享科技性、媒介性和大众参与性的特征。在这个艺术元素大融合的时代,刘俊老师认为传媒艺术的研究应该尝试打破固守单体艺术形式的局限,更多地考察其整体性。同时,他也告诫同学们在了解不同艺术形式的同时,也不要把单个艺术的边界看得过重,而是要根据不同的目标进行不同的结合。


接下来,刘俊老师和与会师生分享了传媒艺术创作、传播和接受在数字时代的变化,并各选取了一个典型案例进行讲解。
一是在创作方面,逻辑重组是数字时代传媒艺术创作的重要特点。以短视频为例,要特别注意二次创作和戏剧性的重要性。目前,人们对于传媒艺术戏剧性的容忍时限越来越低了。对于短视频,受众的注意力只有3至5秒钟的时间。在这个信息海量的时代,如果创作的作品不能抓住受众眼球、被看到,可以说其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存在的。传媒艺术创作在这个时代要特别注重戏剧性的释放,把高潮前置,用激励事件“勾住”受众。
二是在传播方面,传媒艺术的传播转变为渗透式的推送扩散,并具有如下特征:信息接收而非寻找,众乐而非独乐;人找信息而非信息找人;人的注意力有限,但信息冗余。对此,刘俊老师指出,传媒艺术的传播已经不亚于传媒艺术的创作。创作完成后,传媒艺术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因此要重视传播。现今很多传媒艺术创作者把近一半的精力投入到传媒艺术的传播上,在内容创作方面只投入百分之五六十的精力。
三是在接受方面,近些年传媒艺术出现了新与旧的文化碰撞。以B站这个“新兴人类的聚居地”为例,很多火爆的内容都是极旧的话题和元素,像古风和《我在故宫修文物》。文化既有否定性特征也有持续性特征,互联网空间中的青年群体也是有理性的,只是在艺术创作时,要注重提供专业性材料帮助他们形成理性判断。在这个媒介融合时代,也要特别注重青年人接受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其接受心理。
接着,刘俊老师对未来提出了展望,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将会大面积地介入传媒艺术的创作,比如人工智能编剧、虚拟现实的影视剧,这将颠覆传统的影视叙事规则,既是挑战,也是新的可能。传媒艺术的起点是封闭的,但是终点是开放的。刘俊老师希望同学们应该以一种开放的,而非螳臂当车的姿态面对未来。

讲座最后,与会师生与刘俊老师就融媒时代的传媒艺术话题进行了交流互动。张欣副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她指出刘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充分结合,大家也能从刘俊老师的讲座中体会到其研究的系统性。邹举副教授对刘俊老师表示了感谢,他指出这次讲座也是数字化生产生存的独特体验,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刘俊老师能够莅临随园,与同学们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
图文/高宁
审核/张郑武文 甄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