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7日晚,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影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厉震林教授受邀担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随园的“声光色影”系列云讲座主讲嘉宾,带来题为“如何看待中国电影表演学派”的线上学术讲座。我院院长张晓锋教授、广电系主任刘永昶教授及两百余名本科和研究生同学在线聆听,讲座由张晓锋教授主持。
首先,厉震林教授高度肯定了电影表演学派的意义与价值,认为其不应该“失语”或“缺席”,表演是电影本体的核心所在。中国电影表演美学长期为西方电影表演文论所阐释与中国戏剧表演文论所规范,但是,西方文论无法准确阐释中国电影的表演实践。另外,我们需要一个学派对中国电影命名,所以表演学派应当受到学界和业界的重视。
接下来,厉震林教授带领同学们梳理了电影表演学派发展的脉络,他将其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初描民族特色“线条”,主要通过将欧洲表演理论引入中国来指导表演;20世纪60年代,陶冶民族演剧体系,斯坦尼体系成为至尊的表演理论,但中国表演的主体性并非“消遁”,而是时隐时现;自新时代甫始,倡导电影表演学派,表演美学文脉有成,典范表演作品已为规模。

随后,厉震林教授简要介绍了中国电影史上若干重要表演观念,其中包含着丰沛的中国表演智慧,既是一种表演美学的本土传承,也是构建中国电影表演学派的历史文献。厉震林教授着重介绍了赵丹在《地狱之门》中阐述的表演观:局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要善于藏拙,将缺点转化成为优点;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没有个性就没有美学,而个性应包含共性,表演的民族化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深化的问题;体验与体现的辩证关系,涉及内部技巧和外部技巧、直接体验与间接体验、演员与角色等,并非仅仅矛盾对立,而是互补互用,相互倚仗;艺术理念与艺术技法的辩证关系,要学习传统艺术精神,而非拘泥于具体技法。
此外,厉震林教授阐释了电影表演学派三个标志性概念:风格、方法与哲学。其一是由影戏表演、纪实表演和写意表演融汇而成的诗意现实主义表演风格,是三种表演风格的“杂糅”或者“合成”。其二是斯坦尼体系与中国电影表演实践“融合”形成的“体验学派”表演方法,斯坦尼体系在中国传播,也进行了中国化,体验与体现的“互相依存”,缘于演员有异各有侧重。其三是写实不拘泥于实像、写意可以虚拟但不能完全抽象的“中和性”表演哲学,是“中庸”伦理的电影呈现。
讲座最后,张晓锋教授和刘永昶教授对厉震林教授带来的这场学术盛宴表达了衷心感谢,热切盼望在不久的将来,厉震林教授能够莅临随园,与同学们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
图文/陆玲
审核/张郑武文、甄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