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乡村传播与社会发展高层论坛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和硕博士研究生相聚随园,共话中国式现代化中乡村传播新业态、新模式、新方向。

论坛开幕式于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100号楼举行,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贲国栋致欢迎辞,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周伟主持。


贲国栋书记表示,本次论坛搭建起开放创新的学术交流平台,期待各位与会专家互学互鉴、同心同向,为乡村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与实践指导。致辞肯定了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乡村传播与社会发展领域的深耕与传承,并提出几点发展展望:一是发挥专业优势,实现数字乡村建设中的学术赋能;二是加强学科融合,努力丰富新闻传播学的时代内涵;三是实现资源整合,助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升。

随后,《乡村传播与社会发展学术论丛》正式启动,江苏人民出版社综合图书出版中心主任杨健与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庄曦作为双方代表签订出版协议,达成出版意向。

主旨演讲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朱春阳、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夏倩芳、南京师范大学人力资源处处长兼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王露璐和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庄曦五位专家围绕乡村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多元议题,带来跨学科、跨视阈、跨方法的精彩分享。
胡正荣教授以“智慧全媒体传播体系赋能基层社会治理”为主题,阐述了舆论、传播和治理基础的逻辑关系,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分析;提出智慧全媒体传播体系为基层社会治理赋能,首先要共建共治共享,其次要做到汇聚资源和全要素连接,再次要深化服务和增强粘性,最后要强化交流和数据建设。

朱春阳教授聚焦人的现代化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认为数字新闻业中主流媒体的中心化地位日渐消解,多元化已经成为社会常态;他指出社会治理基于社会共识,而社会共识则从沟通、协商中产生,当下需要建立多元主体的对话沟通机制,完善基于共识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案。

夏倩芳教授以“普遍性-特殊性二元认识论与乡村传播”为主题,揭示了挪用西方传统认识论和知识论解答中国乡村传播问题的局限性,强调当前社会科学需要重拾本土化和民族化,重视知识生产的社会逻辑和政治逻辑,警惕混淆理性的普遍性与经验的普遍性。

王露璐教授以“在‘地方性’与‘普适性’之间——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伦理重建”为主题,介绍了中国乡村伦理研究的“田野”路径,探讨了“地方性道德知识”及其普适可能,以及中国乡村伦理现代重建的立场、方法与路径,提出要以现代化样式和发展路径多样性的阐释为参考,重视“地方性道德知识”对乡村伦理现代重建的资源意义。

庄曦教授以“基层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乡村社区传播”为主题,聚焦乡村社区传播与基层治理的多向协同,从何以协同、如何协同和协同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阐释;指出需掌握中国乡村社区传播的区域特征与组织模态,构建精准化、可视化的数字图景,科学建构乡村社区传播效能本土化评估体系,推动治理智能化、精确化。

16日下午,分论坛火热展开,来自国内各大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乡村传播与治理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乡村传播与文化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乡村形象传播研究”等主题,展开学术讨论与思想交锋。
分论坛一以“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乡村传播与治理研究”为主题,《新闻与传播研究》执行主编朱鸿军担任主持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原副院长、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杨琳担任评议人。南京师范大学高山冰教授汇报了江苏地区乡村治理新模式;华中科技大学何志武教授探讨了中国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的生产与变迁;中国人民大学闫岩教授阐述了中国农村地区对火葬改革的动态接受过程;湖南大学王旖旎副教授对湖南农村地区的小微零售商数字营销实践进行了田野调查;扬州大学阴健运用三层级框架分析了主流媒体中关于“乡村振兴”的新闻报道;天津师范大学袁熙吉探讨了民族互嵌式村落交往交流交融的乡村文化实践;西安交通大学张雪对乡村阅读推广的策略及其效果进行了考察;北京印刷学院周扬扬以媒介嵌入的视角探索了乡村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



分论坛二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乡村传播与文化研究”,《新闻记者》主编刘鹏担任主持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姚建华担任评议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沙垚老师、杨文根同学研究了社会转型时期乡村电影的表达问题;南京师范大学曹刚老师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和过程追踪法对数字乡村战略背景下村民数字素养提升机制进行研究;河北师范大学滕佳星深入探索了短视频中乡村形象的影像呈现;厦门大学文常莹以乡村环境新闻为研究对象,总结提炼了乡村环境新闻的可见性生产与定义;华中科技大学李杜若聚焦乡村易地搬迁的传播与社会发展问题;浙江传媒学院涂海钰对浙江首批“未来乡村”标识系统进行了实地调研;南京林业大学杜亚洁考察了返乡青年重嵌乡土的外部推力与主体能动性;吉林艺术学院徐琪茹深入探寻了高校影视教育赋能新农人形象建构的优化路径。



分论坛三以“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研究”为主题,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刘丽群教授主持,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淑华教授担任评议人。来自安徽师范大学的陈接峰老师、徐张成剖析了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持文化独特性;郑州大学王一岚老师聚焦媒介化社会下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安庆师范大学史剑辉老师探讨了组织化乡村媒介实践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山东大学赵庆婷基于传播基础设施理论,对山西省农村老年人的流感疫苗接种行为进行了调查;云南大学黎藜老师分析了阻碍农村地区健康传播活动效果达成的因素;东华大学张景春探讨了数字化农产品包装设计的创新策略;南京师范大学魏玲则对“魅”的概念进行重新诠释,为理解乡村与城市之间的文化交融提供了新的视角。



分论坛四以“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乡村形象传播研究”为主题,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马梅担任主持人,《南京社会科学》副主编虞淑娟担任评议人。河海大学孟伦老师阐述了农民政策反馈行为发生过程中整体呈现出“文质不符”的关键特征,形成双轨反馈的运行困境;中央河南省委党校徐婷婷探究了大南坡村艺术乡建的基本模式;湖州师范大学常凌翀老师基于对媒介融合十年演进脉络代表性观点的梳理,提出对县级融媒体的创新思考;西南科技大学冷圆彬验证了城乡融合对乡村振兴的显著正向影响,并发现城乡融合的乡村振兴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严嘉悦分享了关于农民短视频传播中的利益表达的研究;西北大学吴语苑从媒介化成长的视角分析了传统乡村民俗文化如何在媒介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趋势下存续;西南政法大学索煜祺考察了抗战期间山西农村根据地的铅印、石印、油印和木刻技术在不同革命宣传场景中的作用。



与会专家学者对乡村传播领域的深入研究与独到见解,以跨学科的对话方式揭示了乡村传播发展的广阔前景与多元可能。此次论坛促进了校际间的学术交流,拓宽了学术视野,为建构中国乡村传播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探索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新时代新征程中的乡村振兴贡献了新传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