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晚,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弘爱传媒讲坛 声光色影系列”第231期学术讲座于新传大楼102报告厅顺利举办。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夏衍电影学会副会长张冀老师应邀作为主讲嘉宾,为我院学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中国故事与类型嫁接”的精彩讲座。本场讲座由我院广播电视系主任刘永昶教授主持,线上线下200余名研究生、本科生参加。
讲座开始,张冀老师以中国电影近十年的发展轨迹为起点,探讨了“黄金时代”电影的创作历程,并对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进行了剖析。张冀老师认为,该影片运用了复杂的多线叙事结构,在一系列巧合中推进了情节的发展。这种叙事手法在当时中国电影界颇具新意,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显著成绩,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促进了荒诞喜剧风格的兴起。十年后的中国电影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创作者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勇于突破创新,并将本土化元素融入作品之中。长期积累和深厚的知识结构对于创作至关重要,创作过程中应摒弃表面的装饰,深入挖掘更深层次的创意。当前的观众不再满足于十年前的电影发展水平,创作者需要不断发掘自身的优势和资源,把握创作的新机遇。
张冀老师阐述了中国故事在电影创作中的巨大价值。影片通过聚焦真实人物的生活,以微观的视角切入,可以深刻展现对人性的关怀以及对时代的深刻理解,从而让观众体会到人物的情感温度、所承受的苦难以及他们生命中的起伏,这种创作手法更贴近现实主义风格。在当前中国社会快速转型的背景下,电影创作方法亟需变革,创作者应深入街头巷尾,与真实世界和真实人物接触,他们应当关注那些在转型期中经历变迁的故事。此外,中国电影在结合类型片与主旋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例如“我和我的”系列等国庆档电影的成功,以及吴京在时代潮流中的角色转变等,张冀老师指出了“类型片+中国人物”在电影创作中的重要性,并强调创作者要从中国本土出发,寻找真实且引人入胜的故事,而不是单纯模仿好莱坞模式的重要性。
张冀老师以《三大队》为案例,带着同学们进行影片分析,讲述了编剧在撰写剧本过程中,如何借助角色对话与场景描绘来体现时代的演进。编剧需密切关注时代脉动,挑选与时代背景相契合的人物与事件,并通过角色日常交流逐渐揭示时代特征。创作者应避免叙述的抽象化,而是让故事线自然铺陈,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转变,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时代更迭与人性的深邃。张冀老师对中国电影的未来抱有坚定的信心,并期望将来能有更多杰出作品的诞生。
讲座接近尾声时,张冀老师与在座的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他耐心地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通过这次讲座,同学们对类型片与中国故事的结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未来的文艺创作有了更多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