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晚,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弘爱传媒讲坛 声光色影系列”第232期学术讲座于新传大楼102报告厅顺利举办。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齐伟老师受邀作为主讲嘉宾,为我院学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新时代中国电影国际传播中的文化资源、叙事模式与传播话语”的精彩讲座。本场讲座由我院陈晓副教授主持,线上线下共计200余名研究生积极参与。
讲座开始,齐伟老师以新时代中国电影的产业政策为起点,深入解读了《“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他指出,中国电影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一方面,中国电影积极“走出去”,在国际电影节中频频获奖,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另一方面,中国电影也积极与世界电影文化艺术进行交流合作,将海外优秀的影人影片引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多元文化氛围,显著提升了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
然而,从电影产业层面来看,中国电影在海外传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齐伟老师通过对比《战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和《阿凡达》《复仇者联盟4》《狮子王》的国内外票房数据,指出中国电影在海外传播呈现出“内热外冷”的趋势。他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电影契合了中国主流市场而非全球市场。此外,齐伟老师还关注到中国游戏产业在海外市场的一些成功案例,并以此为参照,从“文化资源、叙事模式、传播话语”三个维度对“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进行了深刻探讨。
在文化资源层面,齐伟老师以乌尔善导演的《封神》为例,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电影的“三重自觉”:在文化资源层面深耕厚植本土文化资源;在工业制作层面推进电影工业化和工业美学;在产业运作层面强调“强刺激+强共鸣+强共情”。然而,这三重自觉主要是基于中国观众的审美和消费偏好,在面向全球受众时往往会大打“文化折扣”。因此,齐伟老师认为,新时代中国电影应当做到从厚植本土文化资源到全球文化资源的兼收并蓄,“中国故事”并不等同于“中国的故事”,“中国故事”的内涵应该包括本土和域外的优秀文化资源。
在叙事模式层面,齐伟老师指出,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中经历了从“单一电影文本”到“系列电影产品”,再到“探索构建跨媒体故事世界的媒介矩阵”的不断嬗变。他以《叶问》《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及其同名游戏、网剧的推出为例,强调相较于“电影文本”势单力薄地走向海外,“媒介矩阵”则可以通过不同媒介覆盖更为多样化的全球受众群体,为中国电影的“全球叙事”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他强调,新时代中国电影应以好莱坞为透镜,学习全球文化资源的借鉴方式,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之姿为全球电影市场提供中国式的全球叙事方案。
在传播话语层面,齐伟老师认为,针对目标受众群体展开更为精准的海外宣发是提高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话语效度的有效方式。他以《复仇者联盟》《银河护卫队》等热门电影在不同地区宣发海报的区别以及《流浪地球》在国内、北美预告片的不同宣传点为例,强调按“国别与地区”细分全球电影市场、制定“区域化”营销方案,是促进影片内容与营销物料相互赋能、引领海外观众自愿消费、提高电影海外传播力与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讲座最后,齐伟老师与在场同学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耐心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通过齐伟老师严谨的学术阐述和生动的案例展示,同学们对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策略有了更明确的认识。本场讲座内容充实,学术氛围浓厚,不仅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也为同学们未来的电影创作与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