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下午,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弘爱传媒论坛 声光色影系列”第247期学术讲座于新传大楼102报告厅顺利举办。
本次讲座邀请了南京艺术学院科研处处长、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王方教授作为主讲嘉宾,他带来了题为《微短剧的影像形态、实操流程及创作技巧》的精彩分享,为同学们深入剖析了微短剧这一影像 “新物种”,讲座由尤红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王方教授对微短剧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概括。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视频平台(如优酷网、土豆网)的兴起,催生了早期的网络短剧,这些作品以搞笑、反转为主,为微短剧积累了早期受众。随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爆发,用户逐渐适应 “竖屏+短时长”的内容模式,剧情类短视频开始出现,为微短剧提供了叙事模版。2019年后,微短剧迎来了爆发式发展,进入产业化阶段,平台提供流量和分账支持,头部微短剧收入可达千万量级。2023 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破百亿,出海成为主要趋势。
接着,王方教授在创作技巧方面分享了诸多干货。微短剧的核心是提供情绪价值,秉持“情绪优先、逻辑让位”原则,通过高强度刺激留住用户。在前期创意构思阶段,需要锁定平台调性,为不同平台打造重点不同的主题微短剧。在剧本创作过程中,用“三幕式”拆分每集,确保结尾留“钩子”,牢牢吸引观众注意力。后期剪辑则更强调节奏的把握,通过快剪拼接等手法,提升故事的紧凑感,使观众能够在短时间内沉浸其中。作品发布时,要采用强冲突文案,抓人眼球,提高点击率。此外,横屏与竖屏的选择至关重要,会直接影响微短剧的叙事方式、视觉呈现、用户体验以及平台适配性。

王方教授指出,微短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人们的娱乐方式和时间安排发生了巨大变化,微短剧以其短小精悍的特性,能够迅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碎片化时间中为观众提供丰富的故事体验,满足了现代人对娱乐内容的即时需求。因此,从业者必须面对和接受微短剧这一新兴形式,积极拥抱这一变化,探索其创作的可能性。
最后,王方教授强调,微短剧无需承担传统长剧那般厚重的任务,这为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去创新表达方式。创作者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各种元素,挖掘新颖的故事题材和叙事手法,以吸引观众并传递内容价值。
此次讲座,王方教授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同学们打开了微短剧创作的大门。讲座中丰富的案例分析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同学们对微短剧这一新兴影视创作类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也为有志于从事微短剧创作的同学提供了指导与启发。